腸躁症如何改善?會好嗎?專家:吃5大食物!注意飲食6大禁忌

腸躁症如何改善?會好嗎?專家:吃5大食物!注意飲食6大禁忌

目錄
腸躁症如何改善?會好嗎?專家:吃5大食物!注意飲食6大禁忌

作者 益生菌專家/賴俊廷 博士|豐傑專家團隊 編輯

腸躁症(又稱大腸激躁症)是種常見的腸胃道疾病,影響全球約10-15%的人口1。這種疾病會引發腹痛、腹脹、便秘和腹瀉等症狀,雖然目前尚無確切病因,但研究顯示,可能與感染、菌叢失衡、免疫系統和腦腸神經軸失調有關。

究竟,腸躁症該怎麼辦?吃什麼才能改善?《豐傑生醫》教你補充5大食物、3大方法來緩解症狀,以及應注意的6大飲食禁忌。

一、腸躁症是什麼?

腸躁症,全名為大腸激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IBS) 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 (功能異常,但找不到明確病因)腸胃道疾病,全球盛行率約10–15%,女性明顯高於男性,而青壯年人發生率(16-64 歲)高於老年人(65歲以上)1

 

二、腸躁症症狀是什麼?

依據2016年新修訂的國際診斷標準(Rome IV定義)2,診斷腸躁症必須符合以下症狀與發生頻率:

(一)腸躁症常見症狀

  1. 糞便外觀有顯著改變 
  2. 經常因腹脹、腹痛而上大號
  3. 排便頻率明顯變多,有解不乾淨的感覺
  4. 其他症狀如黏稠便、消化不良、打嗝和沒食慾等
     

(二)發生頻率

  1. 症狀出現6個月以上
  2. 過去3個月內每周至少1天的反覆性腹痛
     

(三)腸躁症4種類型

腸躁症的腹痛常伴隨不同的排便習慣,因此又分類成下列4種類型:

  1. 便秘型 (IBS constipation, IBS-C):以便秘為主
  2. 腹瀉型(IBS diarrhea, IBS-D):以稀便為主
  3. 交替型(mixed IBS):反覆交替發生稀便和便秘
  4. 無法分類型 (unclassified IBS)

 

三、腸躁症5大原因

腸躁症病理原因不明,且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。根據《臨床醫學月刊 》3指出,目前科學界推測,導致腸躁症5大原因如下:

原因1.腸道感染的病史(Post-infection IBS, PI-IBS)

一些患者在經歷急性腸道感染(如細菌性或病毒性胃腸炎)後,可能會發展成腸躁症。感染後造成腸道免疫系統過度敏感,導致長期的腸道機能改變。
 

原因2.腸道微生物失衡

腸道是一個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,當腸道菌群組成發生改變,例如腸道內的壞菌過多,就會導致菌群失衡(dysbiosis),增加腸道發炎和敏感性,進而誘發腸躁症
 

原因3.免疫調節失衡

研究發現,在某些腸躁症患者中,腸道經常出現輕度發炎,這種低度免疫反應,可能是由腸道感染、食物過敏或其他外在刺激,導致腸道蠕動和感覺異常。
 

原因4.腦腸軸失調 

腦腸軸失調又稱「腸躁症自律神經失調」,其中的腦腸軸 (brain-gut axis) 是近年研究的熱門話題,是指大腦和腸道之間,透過自律神經系統進行的雙向溝通。在腸躁症患者中,時常因精神壓力、焦慮和憂鬱等心理因素,造成自律神經的失調,連帶導致腸道功能異常,加劇腸躁症的症狀。
 

原因5.腸道過度敏感

部分腸躁症(IBS)患者對腸道內氣體造成的壓力,比一般人更敏感,食用易產氣的食物,容易引起腸道脹氣,而誘發腸道肌肉異常收縮和蠕動過快或過慢,從而增加腹痛和腹瀉、便秘,或彼交替發生的症狀。

腸躁症5大可能原因:腸道感染的病史、腸道微生物失衡、免疫調節失衡、腦腸軸的失調、腸道過度敏感

四、腸躁症吃什麼?專家推薦:低腹敏飲食

國際期刊《胃腸肝醇 》指出4,目前科學界建議採取低腹敏飲食(Low FODMAP diet)。所謂「低腹敏飲食」是指選擇容易消化吸收且低發酵性食物,可用來降低腸道負擔。常見的低腹敏食物如下:

  1. 蔬菜:茄子、白菜、胡蘿蔔、苜蓿芽、菠菜、竹筍。
  2. 水果:哈密瓜、葡萄、奇異果、柑橘、藍莓、草莓、木瓜。
  3. 蛋白質:雞蛋、豆腐、雞肉、海鮮。
  4. 穀類:玉米片、藜麥、白飯、燕麥、蕎麥、無麩質麵包。
  5. 乳製品:無乳糖牛奶。

*賴博士小提醒除了補充低腹敏飲食外,還需避免吃得太飽,並減少如咖啡、辛辣及加工食品等,會刺激腸道的食物。

 

五、腸躁症3大改善方法

以下是經臨床實證有效改善腸躁症的3大方法:

改善方法1:建立紓壓的生活型態

國際期刊《實驗藥理學手冊》指出5,腸躁症常見的紓壓方法包含:規律運動、冥想、瑜伽、充足睡眠、適當的壓力管理與培養正念,都能有效改善腸躁症狀。
 

改善方法2:補充有助好菌生長的食物

  • 好菌食物
    有助於改變細菌叢生態,如優格、優酪乳、納豆等食物​。
     
  • 益生元食物
    可促進有益菌的生長,如洋蔥、大蒜、香蕉、麥片、豆類、奇亞籽。
     
  • 後生元食物
    可使好菌更好地黏附在腸道上,調理腸道機能6,7,如優格、酸菜、泡菜、康普茶。
     

改善方法3:進行心理治療

腸躁症患者常伴隨焦慮和憂鬱等狀況。根據《醫學科學雜誌》的研究發現11,通過認知行為治療(CBT)等心理治療方法,可以提供患者完整的衛教知識,使其充分了解病情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。另外,其他心理治療如正念減壓療法(MBSR)、接納與承諾療法(ACT)也對減輕症狀有所幫助。

腸躁症非藥物改善方法:建立紓壓的生活型態、補充益生元、益生菌和後生元、心理治療

六、腸躁症患者飲食6大禁忌

腸躁症患者不能吃什麼食物、水果?根據2024年《彰基院訊》的資訊8,以下整理腸躁症的6大飲食禁忌:

飲食禁忌1.高腹敏食物

每100g食物含有3g以上的發酵性短鍊碳水化合物,即為「高腹敏食物」,常見的高腹敏食物整理如下:

  • 水果:蘋果、梨、芒果、西瓜
  • 蔬菜:洋蔥、大蒜、韭菜、蘆筍、蘑菇、花椰菜
  • 乳製品:牛奶、羊奶、優格、冰淇淋
  • 穀物和豆類:小麥、黑麥、大麥、豆類
  • 甜味劑:山梨醇、甘露醇、木糖醇
     

飲食禁忌2.高油脂的食物

  • 油炸食品:如炸薯條、炸雞、油炸甜點等
  • 高脂肉類:如培根、香腸、牛排等
  • 乳品類:奶油和奶酪
     

飲食禁忌3.含咖啡因與酒精飲料

咖啡、茶、能量飲料和各式酒類等。
 

飲食禁忌4.含氣飲料

啤酒、可樂、汽水等含氣體的飲品。
 

飲食禁忌5.辛辣和刺激性食物

辣椒、胡椒、芥末和醃製食品。
 

飲食禁忌6.含麩質食物

小麥、黑麥、大麥及含麩質的加工食品,如麵包、餅乾、麵條。

*飲食小提醒:腸躁症患者在症狀改善後,可漸進式地恢復正常飲食,並詳實記錄飲食內容和症狀關聯性,以幫助醫師評估治療的方式。

腸躁症患者飲食6大禁忌:高腹敏食物、高油脂的食物、含咖啡因與酒精飲料、含氣飲料、辛辣和刺激性食物、含麩質食物

七、腸躁症治療2大方法

根據《臨床醫學月刊》、《台北市醫師公會》的資訊3,9,目前的腸躁症的治療,可分成藥物的症狀控制腸道微生菌調整2大方法:

治療方法1.藥物治療

  • 治療便秘或腹瀉藥物
    止瀉劑用於減少腹瀉​​;緩瀉劑、腸道促泌素用於減少便秘​​。
     
  • 抗痙攣藥物
    如抗膽鹼劑和鈣離子阻斷劑,用於減輕腹痛​​。
     
  • 抗憂鬱劑
    三環抗憂鬱劑和血清素回收抑制劑(SNRIs),也可緩解腸躁症的腹痛症狀。
     

治療方法2.改變細菌叢生態

  • 服用抗生素
    Rifaximin降低腸道壞菌的一種抗生素,用於治療腹瀉型腸躁症10
     
  • 糞便移植
    又稱「微菌叢植入治療」,是將健康人的糞便微生物,移植到患者腸道中,來幫助恢復正常的腸道菌叢。目前這項研究仍在試驗階段,但已有初步成效。
腸躁症治療方法:藥物治療、腸道維生菌調整

八、腸躁症常見Q&A

Q1. 腸躁症會好嗎?

《臨床醫學月刊》指出3,腸躁症是種慢性的功能性腸道疾病,目前尚無根治的方式。治療方面,多以藥物進行症狀緩解,並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改善,降低發作的頻率。
 

Q2. 腸躁症早餐吃什麼?

腸躁症早餐吃什麼才能改善症狀?依據權威期刊《西班牙消化病》12的資訊,腸躁症早餐4大飲食建議如下:

  1. 選擇低脂與低乳糖奶製品,如無乳糖牛奶、希臘優格。
  2. 以蒸蛋和水煮蛋來取代煎蛋,避開油脂的刺激。
  3. 無麩質穀物,如清粥、無麩質燕麥片。
  4. 低腹敏蔬果,如香蕉、藍莓、菠菜和番茄等。
     

Q3. 腸躁症該補充益生菌嗎?

益生菌不能取代藥物治療腸躁症,若出現腸躁症的症狀,又不確定自己的病因,建議先至家醫科進行檢查。

益生菌主要用於日常保健,可改變細菌叢生態,並維持消化道機能、調整體質。根據《臨床醫學月刊》研究證實3,以下3種菌屬調整體質效果更好:

  • 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
  • 乳酸桿菌(Lactobacillus
  • 酵母菌(Saccharomyces
     

Q4. 腹瀉型腸躁症該吃什麼?

《彰基院訊》指出8,對於腹瀉型腸躁症患者,日常飲食可選擇低腹敏(Low FODMAP)、低纖維、易消化的蛋白質、無乳糖乳製品、低脂且清淡食物,並適量補充好菌。

 

腸躁症不知該怎麼吃?營養師免費一對一諮詢,提供您專業的飲食建議

正受反覆腹痛、腹瀉、頻繁如廁困擾的你,不知該如何改善飲食習慣?《豐傑生醫》提供營養師免費一對一諮詢,線上提供您合適的飲食建議! 

豐傑生醫營養師的一對一諮詢

 

關於豐傑生醫

豐傑生醫盼成為消費者信賴第一品牌。

我們想傳達給大家就是最真實且正確的保健概念,致力研究適合亞洲人的配方,選擇最自然健康的原料及天然植萃為主軸,選用最純粹的原料與配方,加上足量成分,真正做到幫助健康,讓您感受到有感、安全且專業。希望這些精心研發的產品,能由內而外守護全家人,成為消費者信賴度第一的品牌。

豐傑生醫專業團隊

參考文獻

  1. Quigley EM, Fried M, Gwee KA, et al.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: A Global Perspective Update. 2015. J Clin Gastroenterol. 2016;50(9):704-713. 
  2. Drossman DA.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: History, Pathophysiology, Clinical Features and Rome IV. Gastroenterology., 2016;150(6):1262-1279.
  3. 林弘恩、陳昶宇、盧俊良。腸道微菌叢與大腸激躁症臨床醫學月刊 。 2019; 84(1): 447-454。doi:10.6666/ClinMed.201907_84(1).0074
  4. Lacy BE, Chey WD, Lembo AJ. New and Emerging Treatment Option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. Gastroenterol Hepatol (N Y). 2015;11(4 Suppl 2):1-19.
  5. O'Mahony SM, Clarke G, Dinan TG, Cryan JF.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Stress-Related Psychiatric Co-morbidities: Focus on Early Life Stress. Handb Exp Pharmacol. 2017;239:219-246. 
  6. Martin FP, Cominetti O, Berger B, et al. Metabolome-associated psychological comorbidities improvement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 receiving a probiotic. Gut Microbes. 2024;16(1):2347715. 
  7. Umeano L, Iftikhar S, Alhaddad SF, et al. Effectiveness of Probiotic Use in Alleviating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: A Systematic Review. Cureus. 2024;16(4): e58306. 
  8. 陳薇鈞。腸腸不舒服-腸躁症,低腹敏飲食(Low FODMAP diet)彰基院訊。2024;41(4) :16-17。參考連結:https://www.airitilibrary.com/Article/Detail?DocID=P20140814001-N202404110004-00007
  9. 胡炳任、陳明堯、吳美儀。腸躁症的診斷與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。 2021;65(12): 66-69。參考連結:https://www.airitilibrary.com/Article/Detail?DocID=P20110322001-202112-202112210007-202112210007-66-69
  10. Pimentel M, Lembo A, Chey WD, et al. Rifaximi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out constipation. N Engl J Med 2011;364(1):22-32. 
  11. Slouha E, Patel B, Mohamed A, et al. Psychotherapy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: A systematic review. Cureus 2023;15(12):e51003. 
  12. Casellas F, Burgos R, Marcos A, et al. Consensus document on exclusion diet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(IBS). Rev Esp Enferm Dig 2018;110(12):806-824. 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