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10大典型失智症症狀
失智和老人的記憶力衰退,主要的差異不只是記性變差的問題,而是語言能力、空間判斷、計算能力、注意力、抽象思考能力等認知功能下降,以下列舉常見的失智症異常行為。
- 日常生活的記憶受影響
忘記近期收到的信息,重要日期或事件,重複回憶同一件事,如需依賴電子設備或家庭成員提醒過去自己能獨立完成的事情。
- 計劃或解決問題的困難
制定執行計劃容易遇到困難,如依照食譜進行料理有困難,是很明顯失智症前兆。
- 難以完成過去熟悉任務
如無法開車到熟悉的地點、整理購物清單或記住喜愛遊戲的規則。
- 人、事、時、地的混淆
過去一段時間的某個人,在哪個時間做了什麼事?等等關聯性回憶有困難或會弄混。
- 視覺影像和空間理解問題
對距離的判斷能力下降,如速度與距離的拿捏有困難,而空間問題則是專屬於阿茲海默症前兆。
- 語言理解上有問題
容易在跟隨或參與群體對話時遇到困難,例如在對話中間突然停止後不知如何繼續,或使用錯誤的名稱。
- 物品容易放錯位置
會將物品放在不尋常的地方,如把襪子、衣物收進冰箱等奇怪舉動。
- 判斷力或決策能力下降
例如在金錢處理上發生不良判斷,如購買不需要或超過負擔的商品。
- 社交活動退縮
退出以往愛好的社交群體或曾喜愛參與的活動。
- 情緒或人格改變
莫名的情緒或人格變化。
二、預防失智症留心5種前兆,別輕忽生活中的異常!
由於失智症初期狀況不是太明顯,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,因此平常就必須關懷身邊的長者,有疑似下列失智症的行為發生時,可前往「神經內科、精神科」門診就醫,在黃金期間進行治療。
根據國外的失智症研究1-3,可能會出現的5種前兆:
- 憂鬱症狀
憂鬱症與失智症有高度的共病性 (約 40%以上),尤其在65歲以上的長者族群,失智症早期會有的社交退縮與情緒轉變,都可能被誤判成憂鬱症,這點值得注意。
- 口味變化
對飲食的喜好大轉變,可能是腦部病變的跡象,如突然喜愛甜食或口味變重,甚至開始食用過去討厭的食物等。
- 輕微犯罪行為
常見於早發型失智的中年族群 (45-65歲),如偷竊、違反社會秩序或亂罵人等怪異行為。
- 語意理解困難
難以理解語言背後的另一層意義,如諷刺或開玩笑,這可能是腦部高階語言處理功能受損。
- 囤積雜物
過度囤積生活用品或收集無用的廢棄物,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。
三、常見的失智症種類,原來不是只有阿茲海默症?
以下是常見的失智症 (俗稱老人痴呆症)類型與病因介紹4,失智症主要分為退化性、血管性,也有存在兩種以上的病因,像是最常見的是「阿茲海默症」與「血管性失智症」的混合型病因。
1.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 Disease)
類型:退化性失智症
占所有失智症案例的60%–80%,這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。病因與大腦細胞中的神經纖維纏結和β-類澱粉蛋白等物質堆積有關。
2.血管性失智症(Vascular Dementia)
類型:血管性失智症
占所有失智症案例的10%到20%。這是第二常見的類型,血管性失智症主因是腦部血流供應不足,心血管問題造成末梢微血管供氧與代謝出問題,導致腦部組織損傷。
3.路易體失智症(Lewy Body Dementia)
類型:退化性失智症
占所有失智症案例的10%,與特定遺傳基因異常有關。這類失智症患者大腦堆積一種稱為路易體的α-突觸核蛋白(alpha-synuclein),因無法移除的蛋白質團塊,最終造成腦細胞的凋亡。
4.額顳葉失智症(Frontotemporal Dementia)
類型:退化性失智症
占所有失智症案例比約5%左右。這種類型好發於中年(40-65歲)患者,是一種相對罕見的失智症類型,影響大腦的額葉和顳葉,這些腦區主要負責注意力控制、語言功能、情感調節與個性有關。
上述失智症,除血管性失智症外,多數病因是大腦無法有效移除相關的毒性物質,影響神經細胞的正常功能,進而導致腦細胞的死亡。
但,為什麼人們會有失智症的問題呢?下段將講述失智症的7種風險因子。
四、為什麼會得失智症?失智症的7大風險因子
目前的研究結論5,失智症約有60%的「遺傳因素」和40%的「環境因素」,若長輩曾經罹患失智症,就更應避免以下風險——
- 代謝疾病
三高問題 (高血壓、高血糖與高血脂),易影響血管健康與形成發炎體質,讓腦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與代謝有害物質。
- 吸菸與過量飲酒
吸菸影響心血管系統,導致血液流動性較差、氧氣供應不充分,此外,香菸中的毒素也會加速大腦的衰老;而酒精對腦細胞則是直接的傷害,特別是大腦的額顳葉區域,與認知功能維持有關。
- 憂鬱
憂鬱症源自於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,也連帶降低了大腦整體活性,影響認知功能維持外,也不利於代謝腦中的有害物質。
- 身體活動不足
研究發現,中等強度以上的規律運動(一周三次),能增加神經滋養因子、降低發炎反應和代謝症候群,也能減少30% 以上的失智症風險。
- 社交活動不足
社交行為能全面提升大腦活動,與認知功能的維持有明確的關聯性。
- 睡眠問題
相關研究證實,良好的睡眠能協助大腦有害物質的代謝。
- 其他因素
如肥胖、聽力損害、空氣污染、頭部受傷等。
五、當心失智症惡化速度,確診後的發病7階段
根據世界失智症協會所制定的失能量表 (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)6,將失智症分成七個階段。
失智階段 1:無認知衰退(健康階段)
失智階段 2:非常輕微的認知衰退
- 歷程:出現比同齡者差的認知問題,為最早徵兆,約3–5年
- 常見症狀:記憶出現小失誤,忘記熟悉的名字和物品的位置。
失智階段 3:輕微的認知衰退
- 歷程:透過醫療儀器協助,約有5–15%的人可在這個階段確診,約2–7年
- 常見症狀:輕微的健忘、新事物學習困難、容易迷路、丟東西與忘詞,較易被親近的家人朋友發現問題。
失智階段 4:中度認知衰退
- 歷程:多數病人確診階段,約2–5年
- 常見症狀:認知功能衰退明顯,無法執行複雜的工作。
失智階段 5:中重度的認知衰退
- 歷程:約1–3年
- 常見症狀:容易走失、忘記親人的名字。
失智階段 6:嚴重的認知衰退
- 歷程:約2–3年
- 常見症狀:無法生活自理。
失智階段 7:非常嚴重的認知衰退
- 歷程:約1–2年
- 常見症狀:臥床並需要協助進食。
多數病人從確診(中度認知衰退)到生活無法自理,歷時5–10年。迄今藥物只能延緩認知功能的衰退,尚無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法。因此,提早的治療介入,更能有效延緩認知功能的下降。
六、腦科學專家:預防失智症,推薦「健腦生活」與「防失智保健品」
如何幫助健康維持,建議可以從生活型態改變和飲食著手——
(一)刺激腦力的生活型態
- 保持腦力活動
嘗試接觸新事物,或者多參與可刺激大腦的心智活動,如打麻將、閱讀、繪畫、音樂、多進行智力遊戲等。
- 規律體力運動
定期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。
- 健康飲食
遵循地中海飲食,多蔬果、全穀物和健康脂肪的飲食。
- 維持社交聯繫
多參與家人、朋友和興趣同好者的群體活動。
- 控制相關疾病的風險
管理血壓、糖尿病和膽固醇,戒煙和限制酒精攝取。
- 保持心理健康
學會應對壓力,防治抑鬱症。
- 管理壓力
如冥想、深呼吸、避免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環境。
- 睡眠品質
充足的睡眠,是大腦清理代謝物質、促進學習能力的重要過程。
(二)預防失智營養素
目前醫學研究中,專家建議,可以平日持續攝取下列營養素,有助於健康維持:
- Omega-3脂肪酸
大規模的回溯性研究發現7,魚油中的DHA和EPA 能幫助健康維持。
- 銀杏
銀杏對人體有諸多好處,已知能夠幫助調節生理機能8。
- B群維生素
特別是B12、B6,有助於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
- 綜合維他命
研究證實,每日補充完整的綜合維他命,能協助有效的預防高齡長者的健康維持9。
結論:依據目前的研究結果,雖然無法達到完全地預防失智症;但透過生活型態改變、降低相關的疾病風險與飲食介入,還是能有效延緩認知功能的衰退。
欲瞭解更多預防失智症的建議,可參考台北市政府的👉「認識失智症專欄」,如身旁有失智症患者,請別擔心,政府的「失智家屬照護、資源」都可以給予全面性的實質幫助。
請大家多關心家中的長輩,預防勝於治療,若有任何疑慮,建議就醫求助解決方法,避免攝取來路不明的藥物或是偏方喔!
關於豐傑生醫
豐傑生醫盼成為消費者信賴度第一的品牌。
我們想傳達給大家就是最真實且正確的保健概念,致力研究適合亞洲人的配方,選擇最自然健康的原料及天然植萃為主軸,選用最純粹的原料與配方,加上足量成分,真正做到幫助健康,讓您感受到有感、安全且專業。希望這些精心研發的產品,能由內而外守護全家人,成為消費者信賴度第一的品牌。
參考文獻
- Kouzuki M, et al.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thresholds for five basic tastes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's disease dementia. BMC Neurol. 2020;20(1):110.
- Liljegren M,et al. Criminal behavior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. JAMA Neurol. 2015;72(3):295-300.
- Hwang JP, et al. Hoarding behavior in dementia– a preliminary report.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1998;6(4):285-289.
-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(NIH).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Types of Dementia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nia.nih.gov/health/alzheimers-and-dementia/understanding-different-types-dementia
- Livingston G, et al. Dementia prevention, intervention, and care: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. Lancet. 2020;396(10248):413-446.
- Reisberg B, et al. The 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rimary degenerative dementia.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. 1982;139(9):1136-1139.
- Wei BZ, Li L, et al. The Relationship of omega-3 fatty acids with 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: evidence from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of supplementation, dietary intake, and blood markers. Am J Clin Nutr. 2023;117(6):1096-1109.
- Šamec D, et al. Biflavonoids: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health benefits of Ginkgo (Ginkgo biloba L.). Plants (Basel). 2022;11(10):1381.
- Baker LD, et al. Effects of cocoa extract and a multivitamin on cognitive function: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. Alzheimers Dement. 2023;19(4):1308-1319.